和德勒兹的晚间约会
非典型穿越《1917》
当我匆匆走进影院的时候,德勒兹先生已经恭候多时。
大荧幕上两位一战年轻的士兵已步入战壕。⻩土地一般的沟壑纵深里,摇摇欲坠的松动土壤不时落在他们的帽檐上。 新来的我无从知晓这个故事的来⻰去脉,正在茫然之时,老德靠近在耳边悄悄说,看到后面你就知道前面的故事了。
他们走到一个路口左右分开,摄影机停顿了下,似乎在抉择应该跟在谁的后面。
哦,向右走。我慢慢跟着那个看起来更⻘涩的士兵,这时影厅另一端突然传来短促的信号,摄影机猛一回头,我看到不远的转弯处,另一个战友小心翼翼的贴在战壕一⻆,他擦了擦汗,又紧紧攥了一下手里的枪,他准备向前冲了。
我们都深知在这个故事里,一镜到底不过是技术革新的手艺活,但在实体影厅+大荧幕+环绕声+亲密的人机互动+精巧准确的人物表意这些元素的怀抱中,我还是不可抗拒的降维成为一个纯粹感官。也许,刁钻影评人口中所谓人工制造的、虚情假意的、似乎需要严厉审视的时间概念,未免就不可以成为一条值得信赖的感知航路——做观众最好的一点是,电影时空的严丝合缝,有时候真的无所谓。
这两个大兵跌跌撞撞地前行,彼此努力提振气势的默契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但很快,在 Sam Mendes几个标志性的横版侧影构图切割并规限了两人戏剧空间之后,或多或少我们可以嗅到,这两位主体的精神分割是在所难免了。几番粗暴的调头、停顿和绵延的忧伤曲调过后,果然,故事走到了一个人的语境下。 在幻化成摄影机的战友幽灵的陪伴下,士兵Schofield从此踏上了“奔跑吧,梅勒斯”一般的英雄主义之路。
之后无需赘言,这个故事便也一往无前地朝着光荣进发了。 上刀山,下火海,踏平野草,路边野餐,九九八十一难,死亡边缘试探——神话英雄的套路对人类这样情感丰富的抖m生物来说,真是屡试不爽,所有人一边无聊一边流泪。
电影散场后,老德拉着我在影院大厅絮絮叨叨说了很久。 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看待这个电影里的时空连续性,于是便很仔细的听着他的每句话。可就像他平时的一贯作⻛,一个又一个重构的崭新概念在言语间疯狂“生成”,听者只能捕捉到细致末节,便把这些碎片拾起来收藏。随便听听就好。
我问他,“门德斯老了还雄心壮志,在主流影院玩起时间概念,那他算是可以灵活的掌握所谓“时间-影像”与“运动-影像”之间的平衡吗? 这部电影到底属于哪种影像呢?”
他笑,“首先电影不该被轻易地分类。这都是上个世纪的封建糟粕。” 紧接着,“如果硬要带入二分法的元素,那最好凭直觉去摸索这两者所占据的比例。在这个故事中,很明显,时间概念成为叙事里被强调和利用的特殊道具,一天一夜规限下的紧迫感,是与主⻆个人成败紧紧相连的首要因素。因此从宏观⻆度去看,是“运动”牵引着影像发展,目的则是完成时间闭环。”
“那就是运动-影像了? 换句话讲,还不是没能跳脱出古典好莱坞父训一般的动作电影套路......”
“不不,这不是我的结论。”他赶紧说,“但从另一个⻆度去看,我们在电影中度过 的所谓‘虚拟时间’ (2个小时的容量很明显无法指代剧情时间一天一夜,除去他中间晕厥的未知时间),也确实是实现真实场面调度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他跑过的废墟、触摸到的孩子、湍急的瀑布、河岸上的歌声都无疑是按顺序排布在时间轴上的——如果时间是一条直线,那他并没有扭曲,也没有被打碎重构。也就是说,这是没有断口的时间-影像”
“新的语言边界?......嗯,你还记得他进入地下室的那段前后的故事吗?” 他问。
“记得。那里的剪辑痕迹算是比较明显的......摄影机快速横切的瞬间相当刻意了,当然那里的叙事也过于melodramatic……”
“啊哈哈哈。先暂时不管技术上的问题。我印象中稍微出戏的一个细节是,他出地下室之后,⻔没关,按理说孩子和年轻妇人都还在躲着,他不可能不关⻔。其实是给后面摄影机留了个空当吧。这个算是个缺口吧,可惜。哦我想说的其实是,开⻔之后天亮了的那 一段……”
我顺势把影院大⻔推开,暗示跟他在外面边走边说。他匆忙套上大衣,“那一段的时间明显压缩了,只是外面的天光由于和战火融为一体因此视觉上显得不那么跳脱,我想这里应该是他做 断点break的时刻,最后一次重复。但那一段还挺触动我的……一个孤独的士兵,从残垣断壁里脱逃迎着朝阳跃入水中,那之后水面上平静的几秒钟,就是真的把时间作为主角的高光时刻啊,人如何赢得过瀑布里的时间呢......”
“你,你咋听起来越来越像巴赞了。说到他,我想到total cinema的伟大设想,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跟游戏挺像的,有几分像之前很流行的《吃鸡》,你玩儿过没? ”
“有意思。如果说实现叙事和时间的共舞,是某种形式的美学极限的话,游戏可比电影接近很多。而且,这部电影的娱乐性,能让他进入主流影院的原因,除了满足所谓商业制作的种种要义之外,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于绵延的带入感,时间和身份的模糊,短暂生成一个代理,我们因为感到不断的‘生成’而兴奋……”
“又开始不说人话了你,停一停。那你觉得游戏能取代电影吗?因为游戏最可能变成Total Cinema对吗,强调全感知、无限生成、主体连续的一个发展方向 ?”
老德笑了,“那我可不敢瞎说。但游戏本身全息的变动性和直接感知的倾向注定它会离所谓的真实近一点,但小心哦,同时它也很危险。能够构建起“自动生成”游戏世界的母体,Matrix这种,我们完全无法预测人类是否能跟他们共存,还是说......被全方位吞没,成为新的精神殖民地。当然啦,不管如何都阻止不了资本向大众精神世界殖民的浪潮,玩游戏兴许还舒服点。”
我没继续接下去。因为再延展下去,我可以肯定他将开始无穷的创造、和批判、在创造中批判、在批判中创造。那这个约会,就又无聊透顶了。
当我匆匆走进影院的时候,德勒兹先生已经恭候多时。
大荧幕上两位一战年轻的士兵已步入战壕。⻩土地一般的沟壑纵深里,摇摇欲坠的松动土壤不时落在他们的帽檐上。 新来的我无从知晓这个故事的来⻰去脉,正在茫然之时,老德靠近在耳边悄悄说,看到后面你就知道前面的故事了。
他们走到一个路口左右分开,摄影机停顿了下,似乎在抉择应该跟在谁的后面。
哦,向右走。我慢慢跟着那个看起来更⻘涩的士兵,这时影厅另一端突然传来短促的信号,摄影机猛一回头,我看到不远的转弯处,另一个战友小心翼翼的贴在战壕一⻆,他擦了擦汗,又紧紧攥了一下手里的枪,他准备向前冲了。
我们都深知在这个故事里,一镜到底不过是技术革新的手艺活,但在实体影厅+大荧幕+环绕声+亲密的人机互动+精巧准确的人物表意这些元素的怀抱中,我还是不可抗拒的降维成为一个纯粹感官。也许,刁钻影评人口中所谓人工制造的、虚情假意的、似乎需要严厉审视的时间概念,未免就不可以成为一条值得信赖的感知航路——做观众最好的一点是,电影时空的严丝合缝,有时候真的无所谓。
这两个大兵跌跌撞撞地前行,彼此努力提振气势的默契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但很快,在 Sam Mendes几个标志性的横版侧影构图切割并规限了两人戏剧空间之后,或多或少我们可以嗅到,这两位主体的精神分割是在所难免了。几番粗暴的调头、停顿和绵延的忧伤曲调过后,果然,故事走到了一个人的语境下。 在幻化成摄影机的战友幽灵的陪伴下,士兵Schofield从此踏上了“奔跑吧,梅勒斯”一般的英雄主义之路。
之后无需赘言,这个故事便也一往无前地朝着光荣进发了。 上刀山,下火海,踏平野草,路边野餐,九九八十一难,死亡边缘试探——神话英雄的套路对人类这样情感丰富的抖m生物来说,真是屡试不爽,所有人一边无聊一边流泪。
电影散场后,老德拉着我在影院大厅絮絮叨叨说了很久。 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看待这个电影里的时空连续性,于是便很仔细的听着他的每句话。可就像他平时的一贯作⻛,一个又一个重构的崭新概念在言语间疯狂“生成”,听者只能捕捉到细致末节,便把这些碎片拾起来收藏。随便听听就好。
我问他,“门德斯老了还雄心壮志,在主流影院玩起时间概念,那他算是可以灵活的掌握所谓“时间-影像”与“运动-影像”之间的平衡吗? 这部电影到底属于哪种影像呢?”
他笑,“首先电影不该被轻易地分类。这都是上个世纪的封建糟粕。” 紧接着,“如果硬要带入二分法的元素,那最好凭直觉去摸索这两者所占据的比例。在这个故事中,很明显,时间概念成为叙事里被强调和利用的特殊道具,一天一夜规限下的紧迫感,是与主⻆个人成败紧紧相连的首要因素。因此从宏观⻆度去看,是“运动”牵引着影像发展,目的则是完成时间闭环。”
“那就是运动-影像了? 换句话讲,还不是没能跳脱出古典好莱坞父训一般的动作电影套路......”
“不不,这不是我的结论。”他赶紧说,“但从另一个⻆度去看,我们在电影中度过 的所谓‘虚拟时间’ (2个小时的容量很明显无法指代剧情时间一天一夜,除去他中间晕厥的未知时间),也确实是实现真实场面调度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他跑过的废墟、触摸到的孩子、湍急的瀑布、河岸上的歌声都无疑是按顺序排布在时间轴上的——如果时间是一条直线,那他并没有扭曲,也没有被打碎重构。也就是说,这是没有断口的时间-影像”
“新的语言边界?......嗯,你还记得他进入地下室的那段前后的故事吗?” 他问。
“记得。那里的剪辑痕迹算是比较明显的......摄影机快速横切的瞬间相当刻意了,当然那里的叙事也过于melodramatic……”
“啊哈哈哈。先暂时不管技术上的问题。我印象中稍微出戏的一个细节是,他出地下室之后,⻔没关,按理说孩子和年轻妇人都还在躲着,他不可能不关⻔。其实是给后面摄影机留了个空当吧。这个算是个缺口吧,可惜。哦我想说的其实是,开⻔之后天亮了的那 一段……”
我顺势把影院大⻔推开,暗示跟他在外面边走边说。他匆忙套上大衣,“那一段的时间明显压缩了,只是外面的天光由于和战火融为一体因此视觉上显得不那么跳脱,我想这里应该是他做 断点break的时刻,最后一次重复。但那一段还挺触动我的……一个孤独的士兵,从残垣断壁里脱逃迎着朝阳跃入水中,那之后水面上平静的几秒钟,就是真的把时间作为主角的高光时刻啊,人如何赢得过瀑布里的时间呢......”
“你,你咋听起来越来越像巴赞了。说到他,我想到total cinema的伟大设想,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跟游戏挺像的,有几分像之前很流行的《吃鸡》,你玩儿过没? ”
“有意思。如果说实现叙事和时间的共舞,是某种形式的美学极限的话,游戏可比电影接近很多。而且,这部电影的娱乐性,能让他进入主流影院的原因,除了满足所谓商业制作的种种要义之外,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于绵延的带入感,时间和身份的模糊,短暂生成一个代理,我们因为感到不断的‘生成’而兴奋……”
“又开始不说人话了你,停一停。那你觉得游戏能取代电影吗?因为游戏最可能变成Total Cinema对吗,强调全感知、无限生成、主体连续的一个发展方向 ?”
老德笑了,“那我可不敢瞎说。但游戏本身全息的变动性和直接感知的倾向注定它会离所谓的真实近一点,但小心哦,同时它也很危险。能够构建起“自动生成”游戏世界的母体,Matrix这种,我们完全无法预测人类是否能跟他们共存,还是说......被全方位吞没,成为新的精神殖民地。当然啦,不管如何都阻止不了资本向大众精神世界殖民的浪潮,玩游戏兴许还舒服点。”
我没继续接下去。因为再延展下去,我可以肯定他将开始无穷的创造、和批判、在创造中批判、在批判中创造。那这个约会,就又无聊透顶了。